• 数据指标向好 工业经济回升态势有望延续!

    2024/04/01

    3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升至扩张区间;1至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0.2%,利润由上年全年下降2.3%转为正增长;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服务机器人、充电桩、单晶硅等新兴产业产品保持高速增长……近期发布的多项数据指标显示,今年以来,工业经济回升向好,新动能不断培育壮大,实现良好开局。业内专家表示,相关数据显示出我国工业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韧性和潜力。在政策陆续落地、国内外需求稳步恢复等有利因素叠加下,工业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将进一步巩固。在山东泰莱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变压器生产车间,多条产线齐头并进、开足马力赶订单。“目前接的订单已经超过6.2亿元,我们正在全力保交付。”车间主任朱玉玉说,当前乘着新能源的东风,企业主力产品箱式变电站和变压器订单连年增加。靠技术积累不断赢得市场订单,公司今年计划扩建6万平方米的厂房和智能产业园基地。今年以来工业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彰显。前两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较上年12月份加快0.2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4%,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5.1%。从行业看,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9个增加值同比增长。工业企业利润较快增长,起步平稳。1至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0.2%,利润由上年全年下降2.3%转为正增长。在赛迪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关兵看来,工业企业利润回升向好是稳投资、稳信心、稳经营主体的重要因素。2024年工业企业利润起步平稳,对工业经济持续修复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在生产和市场需求回升的带动下,制造业企业采购活动明显增加。国家统计局3月3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8%,比上月上升1.7个百分点,高于临界点。来自淘宝工业品的数据显示,春节复工以来,平台工业品采购金额同比增长10%。“与制造业生产直接相关的专业物资是企业采购的核心需求,其中五金、设备、电子电控等产品销量位于增速*快的前五名,这表明企业生产持续扩张,对行业发展信心增强。”淘宝工业品相关负责人陈业东对记者说。工业经济整体回升向好的同时,新动能不断培育壮大。3月28日,成都市启动建设的40个重大工业项目,涵盖电子信息、医药健康、新型材料、装备制造等多个重点产业领域;安徽省今年第一批开工动员的重大项目中,十大新兴产业项目占比达55%……今年以来,一批为培育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的产业项目在全国多地加快建设。工信部*新数据显示,前两月,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0%;新动能产品增长较快,例如,服务机器人、3D打印设备等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2.2%和49.5%,充电桩、单晶硅等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1.8%和65.5%。此外,不少企业也进一步加大数字化智能化的投入力度。目前,5G行业应用已融入71个国民经济大类,5G应用在工业领域深入推广;全国建成了62家灯塔工厂,企业数字化水平大幅提升。展望下一步,相关支持举措将持续巩固增强工业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工信部总工程师赵志国近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在稳增长、扩需求、育动能、优环境上持续发力。其中,将加快落实大规模设备更新等政策,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升级,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和规模化发展,前瞻布局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推进为企减负工作,助力企业降本增效。“随着宏观组合政策落地显效,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市场需求持续恢复,工业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将进一步巩固。”关兵认为。不过她也表示,当前我国工业经济稳步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仍需多方在破解有效需求持续不足、新旧动能接续不畅、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等问题上持续发力。对此,关兵建议,供需两侧发力推动消费回升,优化外部发展环境,进一步拓展开放合作。坚持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双轮驱动,推动增长动能转换,引导各地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施策推动企业降本减负,充分释放各项助企纾困政策效用。
  • 储能和光伏有什么关系?终于有人说明白了

    2024/03/29

    在全球追求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大背景下,光伏发电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崭露头角。然而,光伏发电的间歇性和波动性一直是制约其大规模应用的技术难题。幸运的是,储能技术的出现和快速发展为光伏产业的进一步腾飞插上了翅膀。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储能技术与光伏产业之间的紧密联系,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前景。一、光伏发电的困境:间歇性与波动性光伏发电作为一种典型的间歇性能源,其发电量受到日照时间、太阳辐射强度等多种自然因素的影响,表现出显著的间歇性和波动性。白天阳光充足时,光伏电站的发电量较高;但到了夜间或阴雨天,发电量会大幅下降甚至停止发电。这种不连续性给电力系统的调度和供需平衡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同时,由于云层遮挡、雾霾等天气条件的变化,光伏发电的输出功率也会在短时间内发生波动,进一步加剧了电网的稳定供电难度。二、储能技术的崛起:解决光伏发电难题储能技术是指将多余的能量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储存起来,并在需要时释放出来的技术。它在解决光伏发电间歇性和波动性问题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储能技术主要分为物理储能、化学储能和其他储能方式。物理储能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等。抽水蓄能利用电力负荷低谷时的电能抽水至上水库,在电力负荷高峰期再放水至下水库发电。压缩空气储能则是利用空气压缩机将空气压缩并存储在地下洞穴或高压容器中,在需要时释放并驱动发电机发电。这些物理储能方式在大型光伏电站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有效提高了电站的并网性能和运行稳定性。化学储能以电池储能为主,尤其是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通过化学反应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在需要时再通过逆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释放出来。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具有能量密度高、自放电率低等优点,在居民屋顶光伏储能系统、微电网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些系统的安装不仅实现了自给自足的电力供应,降低了电费支出,还可以将多余的电能卖给电网获取收益。除了物理储能和化学储能外,还有其他储能方式如电磁储能、热储能等也在某些特定场景下得到了应用。这些储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为光伏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三、光储一体化系统的优势与实践案例将储能技术与光伏发电相结合形成光储一体化系统,可以带来诸多优势并解决实际问题。首先,通过储能系统的充放电操作,可以有效平滑光伏发电的输出波动,提高电网稳定性。其次,在电力负荷高峰时释放储存的电能,可以减轻电网压力;在负荷低谷时充电储存多余电能,实现削峰填谷效果。*后,通过合理配置储能系统容量和功率,可以降低电网运行成本并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在实践方面,居民屋顶光伏储能系统、大型地面电站配套储能设施以及微电网应用等案例都充分展示了光储一体化系统的优势。在居民屋顶安装光伏板和储能电池可以实现自给自足的电力供应并降低电费支出;在大型光伏电站中配置储能系统可以提高电站的并网性能和运行稳定性;在偏远地区或海岛等无法接入大电网的地区构建以光伏发电和储能技术为核心的微电网系统可以实现自给自足的电力供应并解决当地居民的用电问题。四、储能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随着科研力度的不断加大和技术的持续创新,储能技术正朝着更高能量密度、更长循环寿命、更低成本的方向发展。未来我们可以期待储能技术在以下方面取得更大突破:一是新材料与新技术应用方面,研发新型电池材料如硅碳复合材料、钛酸锂等以提高电池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探索新型储能技术如固态电池、液态空气储能等以拓宽储能技术应用领域。二是智能化与网络化发展方面,将储能技术与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相结合以实现储能系统的智能化管理和优化调度;构建以储能技术为核心的能源互联网体系以推动多种能源之间的协同优化和高效利用。三是政策与市场推动方面,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储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推动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和成本降低。总之,储能技术与光伏发电的结合为解决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和波动性问题提供了有效手段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持续推动我们有理由相信储能技术将在未来能源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贡献重要力量。
  • 国家统计局: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0.2%

    2024/03/27

    随着宏观组合政策落地显效,市场需求持续恢复,工业生产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效益实现大幅改善。国家统计局3月2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0.2%,利润由上年全年下降2.3%转为正增长。分月看,规上工业企业当月利润自上年8月份以来同比持续增长,今年1-2月份延续恢复向好态势,工业企业效益起步平稳。主要经济类型、不同规模企业利润均实现增长。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利润同比增长0.5%,私营企业利润增长12.7%,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利润增长31.2%;大、中、小型企业利润分别增长8.0%、6.0%、18.9%。国家统计局工业司统计师于卫宁分析,随着市场需求持续恢复,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工业企业营收增长明显加快。1-2月份,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5%,高于上年全年营收增速3.4个百分点,企业营收回升态势明显,为利润增长创造有利条件。分行业来看,超七成行业利润增长,制造业、电气水业增长较快。1-2月份,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9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增长面为70.7%,比上年全年扩大4.8个百分点。分门类看,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利润分别增长17.4%、63.1%,均实现两位数增长;采矿业利润下降21.1%。随着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装备制造业利润增长持续加快。1-2月份,装备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28.9%,增速比上年全年加快24.8个百分点,拉动规上工业利润增长6.7个百分点,贡献率达65.9%,是贡献*大的行业板块。随着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高技术制造业利润也实现快速增长。1-2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利润由上年全年下降8.3%转为增长27.9%,增速高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17.7个百分点。其中,智能消费设备行业利润增长1.13倍,锂离子电池行业利润增长66.3%,通信终端设备行业由上年同期亏损转为盈利139.7亿元。此外,受益于国内外需求改善,叠加春节假期有力带动,消费需求平稳恢复,消费品制造业利润实现较快增长。1-2月份,消费品制造业利润由上年全年下降1.1%转为同比增长12.9%,在13个消费品制造大类行业中,有11个行业利润增长。于卫宁表示,总体看,1-2月份规上工业企业利润较快增长,起步平稳。下阶段,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不断巩固增强回升向好态势,努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光大证券**经济学家高瑞东表示,在多重积极因素支撑下,工业企业利润有望继续修复。基数方面,2024年上半年,工业企业利润基数压力整体较轻,低基数效应将继续支撑利润同比增速改善。内需方面,一系列稳增长政策不断发力见效,有助于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外需方面,2024年全球商品贸易增速有望小幅回升,中国出口面临的外需收缩压力将边际好转。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认为,工业需求稳步回升,工业企业利润改善,工业经济步入被动去库尾声,同时稳增长政策的持续发力,预计随着上游成本压力趋缓和中下游需求得到有效提振,工业经济有望继续恢复。工信部新闻发言人、总工程师赵志国26日表示,今年工业经济面临的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复杂,但我国工业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韧性和潜力。下阶段将从稳增长、扩需求、育动能、优环境四个方面来持续巩固增强工业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抓好十大重点行业增长**,充分发挥工业大省、工业大市“挑大梁”作用。指导各地加大稳增长工作力度,鼓励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壮大工业经济基本盘。
  •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落实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

    2024/03/26

    低碳减排,标准先行标准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技术基础,所以“双碳”标准体系的建设备受顶层设计的重视。中国发布过若干重点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类国家标准和项目减排量评估标准,2月22日,工业领域的“双碳”标准也有了时间表。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消息,为充分发挥“标准”的**和规范作用,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有关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和标准化技术组织编制了《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框架,规划了重点标准的研制方向。华尔街见闻在这份《指南》中看到,工业部为初步建立工业领域双碳标准体系划的“死线”是2025年,届时将制定200项以上碳达峰急需标准。其框架包括基础通用、核算与核查、技术与装备、监测、管理与评价等五大类标准,为工业领域开展碳评估、降低碳排放等提供技术支撑。而到2030年,也就是“碳达峰”的*后期限,要求形成较为完善的标准体系,包括协同降碳、碳排放管理、低碳评价类标准,支持标准化工作逐步向碳中和目标转变。核算之难华尔街见闻注意到,《指南》首先要求的就是制定核算标准,即摸清工业领域各行业温室气体排放底数的重要基础,评估温室气体减排量和评价行业、企业、产品碳排放水平高低的依据。这与相较其他行业,工业碳减排更有复杂、系统的困境有关,如何标准化核算是科学减排的“元问题”。“以一个工厂为例,首先需要确定生产的核心工艺以及清晰的碳排放核算边界,还需要明确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原料和能量的类型与来源,比如石油、煤炭、矿物等作为原材料和还原剂供应给工厂,在工艺生产过程中含碳原料会因加工、转化产生直接碳排放,工厂生产的能量供应大多是采用化石燃料燃烧,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也属于直接碳排放。”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员石春艳研究称。工厂生产过程还需要电力供应,如泵、压缩机等用电设备及工厂照明等,用电不直接产生二氧化碳,但化石能源发电过程会产生碳排放,所以电作为二次能源,在工业生产中属于间接碳排放。“其他消耗外购热力和蒸汽而隐含的碳排放, 也属于间接碳排放,碳核算需要收集工业过程各碳源生产活动数据, 在选择和获取碳排放因子后, 参考对应的排放源公式进行计算碳排放量,当系统边界包括不同行业时, 每个行业的核算边界不同, 碳排放数据也不同, 有的行业只核算直接碳排, 有的会加上间接碳排, 有的会把系统外的生产活动所产生的碳排放, 比如运输原料进厂的交通燃油排放也核算进去, 还有的核算了工厂建筑用电导致的间接碳排放, 这样就造成了碳排放在不同行业中的重复计算。”石春艳指出。比如电的间接排放, 电力部门已经核算了发电过程的碳排放, 但其他行业在核算时为了突出行业的完整性, 也会核算用电的间接排放, 交通部门燃油的碳排放核算也是如此。另一方面,核算边界不同, 核算结果数据也会出现很大差别,由工业部牵头顶层统筹制定统一标准迫在眉睫。标准之意上述难点正是《指南》的着力点。该标准体系将根据核算对象和核算边界的不同,分为组织温室气体排放量核算、项目温室气体减排量核算、产品碳足迹核算等。组织温室气体排放量核算标准主要包括工序/单元、企业、园区等组织层面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核算标准。其中,在工序/单元层面,重点针对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流程排放量比例较高的工序或单元制定温室气体排放量核算标准;在企业和园区层面,重点针对工业生产中直接能源消耗量大、电力热力等间接能源消耗量大、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排放量大的企业和园区制定温室气体排放量核算标准。项目温室气体减排量核算标准主要规范项目层面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基准选取、核算方法、核算范围、排放因子等,包括温室气体减排量评估通用要求、基于具体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评估技术规范等标准。重点针对储能及余能回收利用、资源综合利用、原/燃料替代等具有显著节能降耗效果、能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项目制定温室气体减排量核算标准。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主要规范工业产品在其生命周期内直接和间接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的核算,包括产品种类规则、碳足迹评估等标准。重点针对量大面广、或生命周期内碳排放强度高的典型工业产品制定碳足迹核算标准。此外,《指南》还明确要将技术与装备、监测、管理标准纳入体系之中,装备标准主要指能够有效降低工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的相关技术和装备标准,包括温室气体的源头控制、生产过程控制、末端治理以及协同降碳等4类。监测标准主要是指能够量化温室气体排放浓度、强度以及其对环境影响的相关检测和监测标准,包括监测技术、监测分析方法、监测设备及系统等3类。管理与评价主要指为实现减碳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与评价。管理与评价标准包括低碳评价、碳排放管理、碳资产管理等3类。由于是顶层设计,对于漫长、复杂的工业碳足迹减排,多部门之间的协作也变得可能。根据《指南》,未来还将加强相关标准化技术组织建设,强化产业链上中下游标准之间的有效衔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之间的协调配套,并引导行业内的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社会团体、检测认证机构、行业低碳标准化技术组织、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等积极参与标准化工作,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推动企业加快实现低碳转型。